### 智能自动重合闸日常巡检内容与周期制定方案
#### **一、日常巡检核心内容**
智能自动重合闸的巡检需覆盖硬件状态、软件逻辑、通信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四大维度,具体内容如下:
1. **硬件状态检查**
- **外观与连接**:检查控制器外壳、接线端子、断路器分合闸指示牌是否完好,无变形、烧蚀或松动;指示灯状态(运行灯绿、告警灯红)是否正常。
- **温度与振动**:通过红外测温仪检测控制电源端子、合闸线圈端子温度(正常<40℃),振动传感器监测振动幅值(≤0.1mm)。
- **机械部件**:检查断路器操作机构、传动装置是否灵活,无卡滞或异常声响。
2. **软件与逻辑验证**
- **定值核对**:对比控制器内定值(如启动电流、重合次数)与定值单,偏差超过±5%需启动复核流程。
- **逻辑功能测试**:模拟故障信号(如通过终端硬接点短接模拟“开关变位”),验证主站端告警推送、画面联动是否正常;测试后加速保护功能(永久故障下重合闸闭锁时间<0.1秒)。
- **通信模块检查**:确认4G/5G、光纤模块信号指示灯(“LINK”灯常亮、“ACT”灯规律闪烁),光模块收发光功率在正常区间。
3. **环境与安全评估**
- **环境条件**:核查设备运行环境温度(>40℃需开风扇)、湿度(>70%需开除湿机),确保无雷雨、大风等恶劣天气作业风险。
- **安全防护**:检查紧急停止按钮、防护罩等安全装置是否完好,绝缘手套(耐压等级≥10kV)、安全帽(符合GB2811标准)等装备是否在有效期内。
4. **数据与记录核查**
- **历史数据**:调取近12个月缺陷记录,分析高频故障类型(如通信模块故障占比)及责任环节(如安装工艺、设备质量)。
- **实时数据**:通过智能巡检APP上传设备全景、缺陷部位特写、参数检测界面等照片,确保数据真实性。
#### **二、巡检周期制定原则**
周期设定需结合设备重要度、运行环境及历史故障率,采用“分级管理+动态调整”模式:
1. **按设备重要度分级**
- **A类设备**(核心变电站出线终端):每月1次深度巡检,涵盖硬件、软件、通信全项检查。
- **B类设备**(一般馈线终端):每季度1次常规巡检,重点检查运行状态、温度、振动。
- **C类设备**(台区终端):每半年1次基础巡检,主要核查外观、指示灯、通信信号。
2. **按运行环境调整**
- **恶劣环境**(如高温、高湿、粉尘):A类设备每月巡检2次,B类设备每月1次。
- **一般环境**:按上述分级周期执行。
3. **特殊时段强化**
- **迎峰度夏、重要保电期**:A类设备每周1次特巡,重点监测负荷突变下的设备状态。
- **故障后专项巡检**:发生拒动、误动等故障后,24小时内完成全面检查。
4. **动态优化机制**
- **高频缺陷设备**:若某设备连续3个月出现同类故障(如通信中断),将其巡检周期缩短50%。
- **低风险设备**:若设备连续12个月无异常,可延长巡检周期20%(需经技术负责人审批)。
#### **三、实施保障措施**
1. **标准化工具配置**
- 配备高精度红外测温仪(误差≤±2℃)、局部放电检测仪(灵敏度≤5pC)、光功率计(测量范围-70~+10dBm),每季度校准并存档记录。
- 使用便携式终端预装设备巡检APP,实现现场数据实时上传与历史数据调取。
2. **人员资质管理**
- 巡检人员需具备配电自动化专业技能认证,熟悉设备原理、通信协议及典型故障特征。
- 新入职人员需在资深运维人员带教下完成3次全流程巡检实践,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作业。
3. **闭环管理机制**
- **缺陷处理**:发现疑似缺陷时,记录现象描述(如“断路器触点温度85℃”)、初步判断(如“接触不良”)及处置建议(如“停电后紧固触点”),同步触发预警流程。
- **整改验证**:整改后重新检测(如触点温度≤70℃),并在平台录入处置前后数据对比,确保缺陷闭环。
- **追溯优化**:建立缺陷“全生命周期档案”,每季度分析高频缺陷类型及责任环节,针对性优化巡检标准。
#### **四、技术创新方向**
1. **AI辅助巡检**:在巡检APP中嵌入图像识别模型,自动识别柜体锈蚀、接线松动等缺陷,识别准确率≥90%。
2. **物联网监测**:在关键设备加装微型传感器(温振、局放、油色谱),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,异常数据自动触发专项巡检任务。
3. **数字孪生应用**:构建设备数字孪生模型,模拟极端天气、负荷突变下的设备状态,提前优化巡检策略。